坚守公益初心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4月24日,全省公益诉讼和行政检察工作会在江苏省检察官学院召开,省市院公益诉讼、行政检察部主任及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灌南县检察是唯一代表全省基层院作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经验交流。
在省市院、县委坚强领导下,灌南县人民检察院转理念、善破题、建机制、促治理,立案调查公益诉讼案件186件288人,起诉26件152人,索赔1.6亿元,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67份。
转变理念,推动公益诉讼深入发展。
一是提升站位,引领公益诉讼正确政治方向。该院在全省率先探索试点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四检合一”机制改革,形成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力,获评全省优秀法治实事项目。
二是精办刑事案件,强化公益诉讼职能。该院以刑事案件为突破口,对造成公共利益损害的刑事案件,一律启动公益诉讼调查。从刑事案件中发现公益诉讼线索136条,立案调查109件。
三是提升推动四大检察融合开展。针对线索发现难、刑民配合不畅难题,该院组建7个专业化办案组,负责同一领域的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审查,极大提升公益诉讼工作的主动性和成案率。
破解公益难题,筑牢检察屏障
一是强化公益诉讼诉前保障。报请县政府建立200万元的公益维权专项基金,推动县政府建立公益诉讼赔偿专项基金,建立诉前磋商机制,解决诉前解决赔偿问题。
二是借助“外脑”提升办案质效。针对环资案件中损害情况难以确定等难题,依托专业机构开展海底勘测、生态评估。邀请6个行业27名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库。
三是探索破解鉴定评估难的新路径。针对鉴定难问题,我们与法院推动市场局等行政主管机关承担鉴定评估责任,加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进程。
建立机制统一标准
一是探索建立3项办案制度,统一灌河流域生态保护司法标准。1、统一建立刑事附带民事法庭证据出示和调查规则。2、统一公益诉讼调查规则和证据收集规范。3、率先建立修复鉴定评估标准。
二是建立3项工作机制,形成保护公益合力。1、
强化
类案
研究。
2、
建立协作机制。
3、
多元收集公益保护线索
。
三是树立恢复性司法理念,从3个层面全面修复受损关系。1、注重分层追责,促使案件当事人主动参与生态修复。2、实现从金钱赔偿到立体化修复的转变,最大限度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3、强化以案说法的教育警示作用。
严守初心,促进社会治理
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主动融入社会治理。
一是强化沟通借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制定实施《服务全县绿色高质发展十条意见》,县人大专题审议通过《县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实施办法。
二是保安全促生产。制定《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十项措施》。
三是提升行政诉前检察建议的精准性和可诉性,确保检察建议刚性和效果。2017年以来,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200余亩,督促治理4条黑臭河道,督促回收清运各类垃圾、固体废物3万余吨,督促17家医疗机构整改。
四是推动修改完善行业治理政策。多部门合作以案为媒推动江苏海域毛虾获得专项捕捞许可,推动海砂开采行业治理,率先探索“三无”船舶集中处置机制。
刘华检察长评价“灌南检察院秉持了服务保障大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我们将继续严守公益初心,推动公益诉讼破解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