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真假班主任
2020-08-29 11:24:00  来源: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检察院

  网络世界,一个备注、一个头像就能代表你是我熟悉的人吗?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会不会有没有人如果在一个群里,熟人的备注和头像会被他人冒用,这个时候的熟人就可能成了觊觎你钱财的“坏人”。

  小张,福建漳州人,初二辍学后,学习做烧烤,因觉得烧烤比较累,来钱慢,就萌生了骗取他人钱财的想法,他通过QQ群搜索“班级群”“年级”等关键词,搜到灌南某学校三年级十一班的班级群,入群后的小张伺机将自己的QQ头像和昵称改成和班主任一模一样的头像和昵称。

  “各位家长早上好,学校通知交学习资料费415元、复印费20元,共435元,请扫微信二维码支付,扫好截图发到群里,我要登记上报学校,谢谢各位家长配合以及支持老师的工作。” 早上7点30分,小张在家长群里发出这条通知。

  为了让自己的圈套更逼真,他还让“同伙”在群里上传支付钱款成功的截图,诱导其他家长相信并“跟风操作”,就这样十几名家长被骗交了钱。小张还用这种诈骗手段潜入灌南、张家港、常州、山东东营、福建漳州等地家长群,共诈骗9520元。

  “我就是通过在QQ上搜索‘一年级’、‘二年级’之类的关键词,申请进群......”讯问笔录中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的供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犯罪都是通过黑客技术,这样简单的操作怎么可能会诈骗成功。为了证实犯罪嫌疑人张某某供词的可信度,我们组织模拟进群测试,结果10名干警参与测试,仅半天有3名干警成功入群,这个结果让同为家长的我很震惊。

  “你就不怕被真班主任发现吗?”提审时我疑惑地问小张。

  “发现就被踢出群呗,有啥可怕的。”小张对法律毫无敬畏之心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似乎有哪里不对劲。

  经了解,小张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小张缺少沟通交流,导致小张性格较为叛逆,因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我们积极与小张父母开展“线上”亲情会见和亲职教育工作,最终促使小张认罪悔罪。

  小张被批准逮捕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了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因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线下课程已然转移到线上,家长群被高频使用,此类诈骗风险明显增大。但是如何帮助家长预防和识别这些诈骗手段却成了我们新的难题。

  “每一起刑事案件背后,必然暴露社会治理和公共利益保护的问题。这个案件虽然不大,但是基层院有责任做好风险研判,及时向上级院汇报。”张立检察长听完汇报后提出要求。

  我们借助法治副校长联系机制、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微信、QQ、钉钉等家校共建网络平台使用情况,分组对挂联学校开展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平台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网络法治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向县教育局提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推动县教育局对家长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治理。

  同时,我们撰写的情况反映得到高检院张军检察长的批示肯定,省检察院针对犯罪分子利用疫情期间在线学习冒充老师诈骗家长钱财这一犯罪新动向,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告家长书》、向教育部门发提醒函等形式,提醒家长和学校增强防范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被网课逼疯了的家长们不仅要现学网课知识,还要对付宅在家里的“神兽”,本身已经很辛苦,我们选择制作普法动漫《真假班主任》,该动漫被全国中小学校推广,仅当日转发次数就达10万+,总点击量达251万。并根据案件改编“疫防诈骗”快板,通过系列普法,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普法效果,不断强化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让我们欣慰的是,自江苏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真假班主任”动漫普法视频播出后,多地家长发觉自己在班级群里转账是被骗了。仅连云港市各县区公安机关就对14件对以线上教学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进行立案。

  随着网络科技应用普及,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识别风险、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更容易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我们有义务在他们心中播种下法治的种子,帮助他们不断培育法治意识,提升自护能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让法治精神普照心灵、守护成长。

  编辑:管洁